[ 鐘技術]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,我們曾經就超薄主題,站在多個立場,去呈現超薄表的一些優點和缺點,實際上概括起來并不復雜,制表越到極致,就越不以實用為目的。而當制表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,就需要一些質變的東西,讓它有所超越,超薄讓我們看到制表技術在不斷前進的過程中,有很多非常智慧的東西。
殼、盤、芯一體 極致之薄
2014年,在上推出一枚非常有震撼力的,伯爵900P,整款表厚度僅3.65毫米,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。這基本上超出了我們固有的設計模式,在傳統的設計方案里,這是不可能達到的,而伯爵做到了,因為它使用的是非常規方案。我想很多資深表友,對它都依然印象深刻,它之所以能夠做的很薄,基于兩個重要因素,一個是顛覆性的、表殼、面盤結構,另一個是超精細的機芯元件。
這款表之所以可以做的如此之薄,是因為機芯和表殼、表盤融為一體,不分彼此,因此極大的壓縮了空間,同時發條盒倒掛在上層夾板上,整個輪系采用環形平鋪的方式,盡可能的利用了整個機芯空間,從而壓縮厚度。事實上我們不難看到,傳統兩針機芯的空間并沒有被完全利用,而伯爵重新設計的機芯版路,將整個機芯填滿,從而節省了空間,這也是為什么這款表是偏心時分盤的原因,盡量不增加多余的輪系,而指針甚至直接“凹陷”入夾板內,進一步降低厚度。另外,它必須讓零部件足夠纖薄,其中包括僅有0.12毫米的齒輪。
最薄陀飛輪 OCTO FINISSIMO
鏤空版 更直觀看到它的機芯布局
在寶格麗發力做超薄表之前,超薄世界里的重量級玩家是伯爵、、、,對于這些老牌制表商來說,寶格麗就像是“沖進屋子里的野蠻人”,在多個超薄類別中強行突圍,“殺”出一片天。其中讓我比較驚訝的,是寶格麗的OCTO系列超薄陀飛輪腕表,機芯厚度僅1.95毫米,要知道傳統陀飛輪腕表僅陀飛輪本身的厚度就要超過它,更別提其他夾板的加成。那么寶格麗是如何做到的呢,一起來看看。
秒輪與陀飛輪框架的位置發生了改變
在寶格麗的這套機芯體系里面,有四個要點,為超薄做了最重要的貢獻。首先是機芯布局,從鏤空版的寶格麗OCTO陀飛輪腕表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,機芯版路所包含的四條線路:發條到陀飛輪,發條到中央時分輪,表冠的上條系,表冠的撥針系。這四條線都很清晰,互不重疊,所以版式上來說,它是平鋪的,減少層疊可以降低厚度。其次是顛覆性的機芯設計,為了降低厚度,寶格麗取消了傳統的背部夾板,只留下一個主基板,所有部件都通過螺釘和滾珠軸承,固定在基板上,只有機芯正面有一些必要的橋板,這減少了夾板與齒輪的層疊。第三,齒輪做的足夠薄。第四,也是最關鍵的,陀飛輪做的非常薄,原因在于它在傳統陀飛輪結構的基礎上,改變了秒輪和陀飛輪框架的關系,傳統的秒輪片位于陀飛輪底部,而寶格麗則把它放大做到了陀飛輪的邊框周圍,秒輪片同時帶動陀飛輪框架以及為擒縱系統傳輸能量,這樣就進一步降低了陀飛輪的厚度,再加上精細且薄的陀飛輪部件,從而達到驚人的超薄效果。
最薄三問陀飛輪自動腕Hybris Mechanica 11
8點鐘位置設計了三問安全鎖
如果你是一位迷,那么你一定知道積家的Hybris Mechanica家族,這個匯聚了積家品牌最頂尖技術和工藝的系列,每一只表都充滿神奇色彩。2014年,積家推出第十一款Hybris Mechanica腕表,這是一只超薄的三問、陀飛輪自動腕表,它的整體厚度僅7.9毫米,要知道一只普通的超薄自動腕表,厚度都要達到7毫米左右,而集成了兩大復雜結構的積家,厚度依然控制在了8毫米以內,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。
可以清晰看到積家飛行擺輪-飛行陀飛輪的特殊性
這枚腕表有這樣幾個創新之處,首先是一枚帶有積家專利的飛行擺輪的飛行陀飛輪,相比傳統陀飛輪的不同在于,它取消了陀飛輪的外部框架,將原陀飛輪內部的中層擒縱夾板作為了整體框架與秒輪銜接,降低了陀飛輪的厚度(這與同為歷峰集團的品牌外置框架陀飛輪設計一脈相承,猜測為集團內尖端技術共享)。其次是外圍式自動上鏈系統,從而可以取消中央自動上鏈結構,壓縮厚度。第三是為三問報時設計一個可伸縮的單按鈕啟動報時裝置,相較以往的滑桿型系統結構更加簡便,并且確保2毫米的恒定行程,可讓腕表保持更為纖薄的厚度。同時,機芯采用中央二輪式布局,為三問報時讓出空間,提高空間利用率。
這是這樣一步步的創新舉措,讓積家的超復雜腕表得以降低到讓人難以置信的厚度。
積家145機芯
事實上,今天的很多超薄技術,都以歷史為源泉。1907年,積家推出一枚編號為145的手動上弦機芯,它的厚度僅為1.38毫米,這是一只為懷表開發的機芯,為了讓腕表達到極致纖薄的厚度,我們可以看到積家為此特別設計不一樣的輪系,中心二輪的設計卻又轉了一個彎才繞到了擒縱系統,減少齒輪層疊可以降低厚度。這樣的方式在目前的超薄表里面,是最簡易并且行之有效的辦法。
伯爵20P機芯 大量使用滾珠軸承代替寶石軸承
而有關滾珠軸承,代替寶石軸承的做法,伯爵很早之前的一枚機芯——20P就已經大量使用了,在那個工藝遠不及現代的年代,依然可以做出如此精巧的微機械結構,應該說很超前。
對于絕大多數機械鐘表消費者來說,,尤其是復雜的內部運作原理,并沒什么意義,但依然有很多人對此非常熱衷,因為機械有它的語言和魅力,同時,機械也凝聚了工匠的傳承和智慧,我們都知道,國外著名的一些制表師,或多或少經歷過古董鐘表的修復,正因如此,他們才能做出兼顧美與技術的機械作品。(圖/文 宇宙之表 吳一冰)
原創文章,作者:leping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tzgfjx.cn/szwb-7485.html